close


人稱小台北的昆山,其實比台北還要小,以前我以為昆山很大,並且重要到大家一講昆山就知道在江蘇省內,台商雲集的地方,但卻不知道他其實是在蘇州市下的一個市而已。能發展到全中國皆知的都市,台商的貢獻很大,不過我覺得他還沒辦法跟台北比,大概新竹比比較恰當

我猜昆山一開始並沒有很好的都市計畫,原因是常常住宅區走一走,突然旁邊就是工廠,而鬧區如人民路、亭林路跟北門路,最熱鬧就是主要幹道,但是旁邊小巷進去就又變得非常不熱鬧,有時候幹道後面又是看起來不豪華的住宅區,規劃相當奇怪。

如果是跟我一樣到昆山工作的朋友,昆山主要有兩個火車站-昆山站及昆山南站,但是昆山南站比較多車,所以通常都是從昆山南站出發,坐高鐵去上海虹橋火車站只要20分鐘喔,相當的快!但提醒大家坐火車一定要帶台胞證,否則買不了票的,主要是因為中國採記名制,控制有多少人在火車上,通常是只有賣座位票,但我之前有聽到賣無座的。

以下提供一點有關昆山的地理知識,之後再慢慢介紹昆山and中國有趣的事情~

 

昆山小檔案:

別稱:鹿城
郵政編碼:215300

電話區號:0512 (從台灣打來,002-86-512-xxxxxx
方言:昆山話

ME好生活@上海昆山距離  

ME好生活@昆山市區圖  

 

 

昆山三寶:昆石,瓊花,並蒂蓮。
昆山三賢:顧炎武,歸有光,朱柏廬。
水鄉古鎮:周莊,千燈,錦溪。

〖地理位置〗
昆山位於江蘇省東南部、上海與蘇州之間。北至東北與常熟、太倉兩市相連,南至東南與上海嘉定、青浦兩區接壤,西與吳江、蘇州交界。東西最大直線距離33公,南北48公,總面積921.3平方公,其中水域面積占23.1%。2001年末,戶籍人口為60萬人。2004年底,總人口63.72萬人。


昆山市轄10個鎮:玉山鎮、巴城鎮、周市鎮、陸家鎮、花橋鎮、澱山湖鎮、張浦鎮、周莊鎮、千燈鎮、錦溪鎮。

陸家鎮:原來叫箓葭公社。陸家鎮(箓葭浜)得名緣由,一說境內木瓜河南有一浜名為箓葭浜(今稱黃泥浜)或謂境內產箓葭葦,其色純綠,可制莆管,又說鎮中街道原為鶴塘浜,長菉葭草,即以名村。

花橋鎮:相傳道光年間黃渡營兵來此張貼告示,因當地無名,營兵在木橋詢問百姓,得知木橋周圍居民姓花,遂稱木橋為花家橋,鎮亦由此得名。

張鋪鎮:宋代即以形成集鎮,以內河“張浦”而得名。

周莊鎮:宋元佑元年周 官封迪功郎,在此設莊,隧有周莊之稱,沿用至今。

巴城鎮:相傳大禹治水功成,曾封巴王於此,並稱巴王城。


〖地質地貌〗
昆山屬長江三角洲太湖平原。境內河網密布,地勢平坦,自西南向東北略呈傾斜,自然坡度較小。。北部為低窪圩區,中部為半高田地區,南部為瀕湖高田地區。


礦產資源:境內有昆石、紅泥、礦泉水等,尤昆石為奇。

生物資源:林木類有竹、松、梅、桑等,觀賞型樹種日漸增多,以瓊花為珍;野生藥用植物有百余種,數並蒂蓮為貴;野生動物品種繁多,其中陽澄湖大閘蟹馳名中外。

旅遊資源:市內的亭林公園融自然景物與名勝古跡於一體,玉峰山"百裏平疇,一峰獨秀";古鎮周莊以"中國第一水鄉"聞名海內外,趙陵山良渚文化遺址被譽為1992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顧炎武墓、秦峰塔、文昌閣等歷史名勝廣受註目;陽澄湖、澱山湖的水上風情園、國際遊園、高爾夫球場、賽車俱樂部、度假村莊等現代化旅遊項目,令人樂而忘返;丹桂園大型主題公園集觀光、度假、遊樂、餐飲於一體,廣為遊人青睞。

〖交通運輸〗

昆山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的東部,東距上海50公,西鄰蘇州37公

航空:上海虹橋機場(距45公,約半小時車程),上海浦東機場(距92公,約1小時車程)。

港口:上海港(中國最大港口、距離60公)、張家港(距100公)、太倉瀏家港(距35公),貨物經區內水道運達以上各港口可直接出口。

鐵路:京滬鐵路穿越開發區,並在區內設有二等客貨運輸站。公路:區域內公路網健全,滬寧高速公路、機場路、312國道穿越開發區

〖氣象氣候〗
屬北亞熱帶南部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5.5℃;年平均降水量1097.1毫米,年平均日照時間2085.9小時,歷史極端最高氣溫39.0℃(2003年8月1日),歷史極端最低氣溫-11.7℃(1977年1月31日)。


〖社會經濟〗
昆山是江蘇的“東大門”,面積921平方公。1989年撤縣設市,下轄15個鎮,擁有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出口加工區等著名園區。依據2003年度社會統計資料得出的結果表明,在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百強縣(市)排名中,昆山蟬聯第一。


2003年昆山全市共完成GDP314.34億元,人均相當於6290美元,財政收入41.52億元,進出口總額84.74億美元,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進出口總額和外商直接投資均列全省縣(市)第一。

截止目前,全市累計批準55個國家投資項目近3000個,合同外資161億美元,實際到帳67億美元。其中,1億美元項目20個,3000萬美元項目215個,世界500強投資項目25個,已開工企業1330家。

城市發展與商業格局變遷:進入90年代以後,昆山的城市經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截止2003年底,昆山GDP突破300億元,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128元,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262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昆山近幾年第二產業依托外來直接投資的大量湧入而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始終處於平穩的上升階段;而大量外來高收入人群的湧入,(根據昆山市外來人口管理辦公室提供的數據,截止2002年11月底,昆山市外來人口發證數已達341483人,為昆山的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勁的需求基礎。

另外,城市經濟的發展本身帶動了城市空間的拓展和人口分布的變化,由於經濟的快速發展,原有的人民路和亭林路商圈已無法滿足商業發展的需要;市政府制訂了城市東擴的整體戰略,隨著新區的形成和人口的遷移,百潤發、易初愛蓮兩大超市的進駐,逐步形成了北門路、百潤發和易初愛蓮三大新興商圈。原有主要集中在傳統的以人民路為核心的中心商業區的功能將被新興商業區所分解和替代,當然這種替代不是摧毀性的,而是對於原有商業的補充和延伸發展,將原有傳統商業中心的各種功能如餐飲、休閑、娛樂分化到各個專業集中經營的商業區(如即將形成的中央公園休閑酒吧、餐飲區,星巴克咖啡已經入駐),從而形成以各個新興的住宅區為點成塊狀分布的功能型商業區(柏廬路的中茵廣場),同時原有的商業中心將繼續發展成為集購物、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的主題性的中心商業區。

消費力水平和商業發展趨勢分析:應該說一個城市居民的消費力水平直接關系著該區域商業發展的規模和方向。根據昆山市居民2003年1—9月各類平均消費支出的數據顯示,昆山市區居民的消費能力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各類支出同比均呈現了不同幅度的增長,顯示了昆山市民強勁的消費能力。

其中的食品支出為2226元,占到了總消費性支出的33%,衣著支出384元,其中的成衣支出占到了總比例的67.6%,成衣化的趨勢明顯,表明昆山市民對於成衣消費的逐漸偏好,消費觀念日漸成熟。

各類消費支出的普遍增長,表明昆山民間消費能力的增強和消費觀念的更新,大量外地的商家普遍看好昆山商業的發展潛力,紛紛進駐昆山。

商業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也帶動了昆山房地產市場的發展;目前在售商鋪的銷售率基本都達到了100%,成熟地段商鋪的轉讓和轉租率都非常低,而隨著新城區的不斷完善,其推出的商鋪處於相對較低的一個價位,其售價和租金的對比基本上遵循了相對理性的回報水平,體現了本地投資者和發展商較為成熟的投資理念和較為謹慎的市場判斷。

昆臺文化對昆山經濟的影響:在整個昆山經濟體系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臺商對昆山經濟的貢獻。目前臺商在昆山投資的公司已經超過1000家,在過去的10年裏投資總額在100億美元以上。去年,臺商對昆山的稅收貢獻超過2億美元。昆山雖然隸屬於江蘇,但它在產業上卻與上海密不可分,這座城市已經成為臺灣人在上海產業鏈中的一環。

大量臺資的湧入也帶動了周邊產業的發展,據統計,目前常駐昆山的臺籍人士已超過10萬人,臺商及其家屬構成了一個超出平均水準的高消費人群,直接帶動了昆山零售業、餐飲及服務業的發展;同時臺灣人直接投資的餐飲、零售及服務業也提升了本地相關行業的水平。

昆山個人投資現狀及發展趨勢:近年來,昆山除了對外招商引資以外,個人投資也如火如荼,呈逐年上升趨勢。究其原因,園區經濟的快速發展、舊城改造計劃的實施,使一部分昆山人完成了第一次原始積累;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外來資金的大量湧入,則進一步促進了個人投資的紅火。


〖本地特產〗
※奧灶面:奧灶面出自奧灶館,位於現亭林路,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它的前身是昆山的“天香館”,因為經營不善,店主棄館而走。債主趙三老太將它交給繡娘陳秀英經營,易名“顏復興”。心靈手巧的陳秀英本來就擅長精細小吃烹調,她虛心征求意見,精心烹飪制作,果然非同凡響。只有三張半桌子的小面館顧客盈門,名聲四揚。解放後,根據“奧妙在灶頭上”的意思和諧音,正式命名為“奧灶館”。奧灶麵深受顧客歡迎,首先在於湯麵有特色。它繼承傳統做法,用青魚的魚鱗、魚鰓、魚肉、魚的粘液煎煮提出,所以味鮮異常。其次在於餃頭有考究,爆魚一律用青魚制作,鹵鴨則以“昆山大麻鴨”用老湯烹煮,故肥而不膩。再有就是,面條用精白面加工成龍鬚麵,下鍋時緊下快撈,使之軟硬適度。奧灶麵最註重“五熱一體,小料沖湯”。所謂“五熱”是碗熱、湯熱、油熱、面熱、餃頭熱;“小料沖湯”指不用大鍋拼湯,而是根據來客現用現合,保持原汁原味。


※萬三蹄:萬三蹄出自近代富翁周莊沈萬三的家裏。相傳江南巨富沈萬三“家有筵席,必有酥蹄”。萬三蹄以豬腿為原料,佐以調料,做法是用大號砂鍋,經過一天一夜的煨煮,火候極為講究,要經數旺數文,以文火為主。煨煮熟爛要適度,過爛了易碎,破壞原形,經過蒸燜,皮潤肉酥,湯色醬紅,肥而不膩,鹹甜適中,肉質酥爛,入口即化。煨煮好後皮色醬紅,它的吃法更是特別,在兩根貫穿整只豬蹄的長骨中,將一細骨輕抽而出,蹄形紋絲不動。以骨為刀,蹄膀被順順當當地剖開,讓人們分而食之。萬三蹄已經成為周莊人逢年過節、婚慶喜宴的主菜,意為團圓,遊客則拎著真空包裝的新鮮萬三蹄走。


※正儀青團子:青團子從前是江南地方清明節掃墓用的祭物,皮子粳糯混雜,餡心釀制粗糙,一般為農家自食。傳說清朝末年,正儀鎮有個叫趙慧的女子,發現一種醬麥草是做青團子青汁的好原料,而用手工磨的粉做的團子更為柔軟細膩,又不粘牙,存放數天不破裂、不發硬、不變色。後來正儀鎮中心橋南一爿糕團店的陳四寶老大娘從趙慧處學得了這個秘方,從此青團子供應於市場,成了一種色味兼美,饒有鄉土特色的點心。 而後在改進團子餡心上又下了功夫,用百果心,采用棗子去核切成細粒,加白糖、玫瑰花、松仁配合;另一種是豆沙心。在這兩種餡心做成的團子中嵌一小塊水晶般的豬油,這樣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壓舌生香,其味醇美。從此正儀青團子的色、香、味勝過蘇州黃天源、上海沈大成而聞名於蘇滬一帶。


※陽澄湖大閘蟹:陽澄湖的大閘蟹可算是昆山一絕,有很多名人為吃正宗的陽澄湖大閘蟹而特地到昆山一遊。當地人有種說法,農歷九月吃雌蟹為最好,而在十月吃雄蟹則最好。這是因為九月雌蟹蟹兜裏有豐滿結實的蟹黃,其味特別鮮美;十月雄蟹蟹兜裏的油膏厚實而肥,入口即化,是高蛋白的美味食品。吃大閘蟹極為講究,光是吃蟹的工具就有十余個,無論是吃蟹背也好,吃蟹腳也好,吃蟹鉗也好,總之是各有各的用途,各有各的妙處。當然,現如今大閘蟹到處都有,但是到昆山陽澄湖去吃大閘蟹卻是別有一番滋味。在湖心有一島上餐廳,從岸上行快船10來分鐘即到。在這裏吃蟹,周圍是湖光山色,碧波婉轉,蟹的清香甘甜由舌至心次遞鋪散開來。這樣品出的蟹味自然鮮美無比。如若單單吃蟹未免太單調了一些,也辜負了昆山這個好地方。所以,更上乘的品蟹之法就是一邊品陽澄湖之蟹,一邊賞湖色美景,一邊聽昆曲小調。昆曲乃昆山地方的一種地方戲曲,曲調婉約柔美,唱腔細膩簡略,當年陸小曼就是昆曲的忠實票友。試問,美味配美曲,再加上輕點指尖、慢甩紗袖的蘇杭女子,此情此景叫人不醉也難。中國陽澄湖大閘蟹網 http://www.crabchina.com


※襪底酥:"襪底酥"據說是錦溪人根據宋孝宗時宮庭茶點仿制而成的。它形如襪底,一層層油酥薄如蟬翼,咬起來清香松脆,吃到嘴裏有甜中有鹹,在江南一帶一直是人們爭相口嘗的傳統茶點。 "襪底酥"受人歡迎,在於精選配料,做工講究。用油酥和面時要反復揉和五六次到完全均勻為止,這樣烘烤出來的酥餅才能一層層薄得透明,吃起來松脆爽口。餡芯制作精細考究,原料配比嚴格,如做椒鹽酥所用的鹽,要在鑊子裏煨熟,搟面仗搟細,小蔥要搗成碎末,才能不穿孔,不露餡。烘烤技術性很強,烘烤時師傅須一步不離地守在職邊盯住爐膛,直到酥餅呈現鮮亮的光澤、散發出清香時才出爐。近年來,錦溪食品業在繼承"襪底酥"傳統特色的基礎上,改革生產工藝,擴大生產規模,不斷推出新品,並改進包裝,不但更加美觀而且保鮮,饋贈親友攜帶也更方便。 


〖設施服務〗

※人力:戶籍人口為66.68萬人,常住人口140萬。人才總量達到18萬人,每萬人人才擁有量居江蘇同類城市首位。擁有省級人才市場=江蘇高新技術(昆山)人才市場。

※文:現有公共圖書館、檔案館、昆曲博物館、大戲院、體育場、遊泳館、市民活動中心等一批文化體育設施,並擁有三個國際標準的高爾夫球場。

※旅遊:昆山蘊育了“百戲之祖”的昆曲,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其為首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千年古鎮周莊被譽為“中國第一水鄉”。昆石、瓊花、並蒂蓮人稱昆山三寶。

〖昆山名人〗

春申君(?—前238)戰國時楚國貴族,門下食客三千,昆山屬於他的封地。 
陸 機(261—303)西晉文學家,他寫的《文賦》是古代重要的文學論文。 
陸 雲(262—303)西晉文學家,文才與其兄陸機齊名,時稱“二陸”。 
祖沖之(429—500) 著名數學家,南朝宋孝建年間,曾任婁縣(今昆山市)縣令。 
朱 燮(?—613) 隋末農民起義軍首領, 
範成大(1126—1193) 著名詩人,為南宋四大家之一。 
劉 過(1154—1206) 南宋詩人,以“詩俠”名震文壇。 
衛 涇(1159—1226) 南宋文學家,昆山第一位狀元,官至參知政事。 
朱德潤(1294—1365) 元代畫家,善詩文。 
顧 瑛(1310—1369) 元代文學家,家世豪富,輕財結客。 
沈萬三 江南第一豪富,明初助築南京城墻三分之一。 
盧 熊(1331—1380) 知識廣博,善詩文,撰《吳郡廣誌》,是現存明誌中較早的府誌之一。 
王 履(1332—1391) 元末明初著名的醫學家、畫家。 
顧 堅 元代戲曲家,昆山腔的創始人之一。 
夏 昶(1388—1470) 明代著名書畫家,擅畫墨竹。 
費 信(1388—?) 明代航海家,曾四下西洋。 
葉 盛(1420—1474) 明代著名藏書家,官至吏部左侍郎,為官清廉。 
毛 澄(1460—1523) 狀元,官至禮部尚書,封太子太傅和世襲錦衣衛指揮同知。 
盧 誌 醫學家,曾任禦醫。 
方 鵬(1470—1540) 官至南京太常寺正卿,修《嘉靖昆山縣誌》。 
顧鼎臣(1473—1540) 狀元,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建議昆山築城獲準,昆山得以免遭倭難。 
魏 校(1483—1543) 明代哲學家,“南都四君子”之一。 
魏良輔 明代著名戲曲家,昆曲創始人之一。 
歸有光(1507—1571) 明代著名散文家,工詩文,“唐宋派”代表。 
俞允文(1513—1579) 明代書法家,善詩文。 
梁辰魚(1520—1590) 明代劇作家,昆劇創始人之一。 
鄭若曾 通曉天文地理,佐戚繼光抗倭。 
鄭若臯 醫學家,任太醫院吏目,因彈劾嚴嵩父子被害。 
鄭若庸 (1490—?)明代戲曲家,善詩及古文詞。 
葛 成(1568—1630) 明代反稅監鬥爭領袖,世稱“葛將軍”。 
王佐才(?—1645)明代武進士,領導昆山軍民抗清,後力竭城陷不屈而死。 
歸 莊(1613—1673) 工詩文,善書畫,顧炎武好友,人稱“歸奇顧怪”。 
顧炎武(1613—1682) 明末清初傑出的思想家、愛國學者。 
葉方藹(1629—1682) 官至禮部尚書,為官清廉。 
龔 賢(1618—1689) 清代著名書畫家,“金陵八家”之首。 
徐元文(1634—1691) 狀元,官至文華殿大學士。 
徐乾學(1631—1694) 官至刑部尚書,建“傳是樓”,藏書極富。 
朱柏廬(1627—1698) 清代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所著《治家格言》廣為流傳。 
呂 熊(?—1680) 清初文學家。 
徐秉義(1633—1711) 官至吏部右侍郎,與兄乾學、弟元文都以一甲登第,稱“同胞三鼎甲”。 
王鳴盛(1722—1797) 清代史學家、經學家,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王學浩(1754—1832) 善詩,精書畫,又工醫術。 
潘道根(1788—1858) 通詩文經史、音韻訓詁,以教書行醫為生,遇貧苦人家則不收酬金。 
王韜(1828—1897) 曾為英國傳教士翻譯中國經書,主編《循環日報》宣傳變法維新。 
趙元益(1840—1902) 向國內傳播先進科學技術的先行者之一,又收集罕見書籍加以刻印。 
徐兆卿(1877—1930) 善治臌脹病及中醫傷外科,醫名遠揚。 
余天遂(1882—1930) 工書畫擅治印,通醫學,南社社員,曾任孫中山秘書。 
方 還(1866—1932) 著名教育家、書法家。 
鄭伯鈞(1890—1934)名醫,醫術精湛,積勞成疾而卒。 
邱 樾(1860—1936) 學問淵博,藏書極富,熱心公益,樂善好施。 
錢鳴球(1866—1936) 好學能文,博通經史,又研習中醫學,醫譽斐然。 
胡石予(1868—1938) 教育家,南社社員,“江南三大儒”之一。 
朱文鑫(1883—1938) 天文學家,加入同盟會,參與討袁革命。
閔采臣(1877—1939) 蜚聲吳中的名醫。 
李肖白(1895—1940) 擅書法,學識淵博,誌行高潔,拒入仕途。 
錢 復(1902—1940) 組織遊擊隊進行抗日活動,被捕後堅強不屈,英勇就義。 
陳定達(1902—1940) 參加地下抗日工作,被捕後堅決拒寫悔過書,犧牲於南京雨花臺。 
吳粹倫(1883—1941) 教育家,博學多能,精理科,為師循循善誘,誨人不倦。 
沈詳驥(1898—1941) 參加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被捕後嚴守黨的秘密,壯烈犧牲。 
戴軼凡(1872—1942) 名醫,擅長兒科,醫名遠播。 
王德森(1856—1943) 名醫,精內、外、婦、幼各科。善詩文,分篡《昆新兩縣續補合誌》。 
俞時驤(1918—1945) 陳納德空中飛虎大隊飛行員,執行任務時英勇犧牲,時年26歲。 
張誌和(1914—1945) 參加新四軍江抗部隊,後來從事黨的秘密工作,在上海浦東犧牲。 
葉楚傖(1887—1946) 文學家,南社成員,國民黨元老。 
汪盛年(1917—1947) 愛國科學家,在冶金領域有卓越成就。 
王慰伯(1894—1948) 懸壺濟世,勤於著述,名振一方。 
費公直(1880—1952) 南社社員,留日學醫,發展組織周莊紅十字會。 
黃佩林(1931—1952) 抗美援朝中,用炸彈綁身,與敵軍坦克同歸於盡,可歌可泣。 
鄔俊才(1900—1954) 精於中醫內、婦科,創設新生聯合診所,留有《濟廬醫案》。 
王文顯(1886—1955) 留英歸國,致力於戲劇教學,桃李滿天下。 
俞楚白(1889—1955) 土木工程師,工商界愛國人士。 
陳香濤(1897—1956) 名醫,精於婦科,擅治不育之癥。 
龐調侯(1891—1958) 名醫,獻出祖傳秘方,為血吸蟲病患者帶來福音。 
陳秀英(1891—1960) 女,奧竈館創始人,擅長刺繡和烹飪。 
朱文熊(1883—1961) 漢語文字改革的先驅。 
徐士浩(1899—1961) 民國時最著名的律師之一。 
吳秀松(1889—1966) 昆曲藝人,被譽為“神笛吹師”,於格律音韻造詣極深。 
陸修棠(1911—1966) 著名二胡演奏家。 
陳華鼎(1897—1967) 圖書館學專家,在國內有一定影響。 
陸瘦燕(1909—1969) 名醫,擅長針灸,著作極多。 
王國秀(1895—1971) 女,我國婦女界知名人士。 
陶一球(1905—1973) 創建昆山受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支抗日武裝力量——“陶一球部隊”。 
俞啟葆(1910—1975) 著名棉花專家、農學家。 
沈體蘭(1899—1976) 愛國民主人士,教育家。 
於景讓(1907—1977) 愛國學者,致力於植物學和遺傳學,兼及文史哲學。 
徐祖正(1894—1978) 文學家,從事教育工作,將珍藏多年的中外藏書捐給圖書館。 
陳大衡(1901—1979) 名醫,創辦昆山第一所私立西醫醫院——昆山醫院。 
沈錫麟(1899—1980) 著名技師,他的技術革新成果在國內和亞非地區推廣運用。 
陸曙輪(1900—1980) 著名書畫家,擅圍棋,其作品為海內外收藏者所重。 
陳其鹿(1895—1981) 經濟學家。 
蔣 英(1898—1982) 植物學家,為中國植物區系研究和科學、教育事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嚴雪亭(1913—1983) 評彈表演藝術家,人稱“彈詞皇帝”,自成一派“嚴調”,名震書壇。 
王紀音(1934—1984) 女,著名鋼琴家。 
陳正飛(1906—1986) 歷史學家。 
徐景達(1934—1987) 著名動畫藝術家、漫畫家,代表作為《哪咤鬧海》、《三個和尚》。 
王 安(1921—1990) 國際著名科學家、企業家,為電子計算機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顧宏伯(1911—1990) 著名評彈演員。 
丁善德(1911—1995) 著名作曲家、鋼琴家、音樂教育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甜甜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