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 有感

柏拉圖以在洞穴裡的囚犯比喻人類知識的本質,我們以「眼見為憑」的建立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感知。在攝影上亦是,我們以一張照片的呈現就當作是事實。就像是facebook上的文字與照片,真的代表這個人的生活個性甚至是幸福嗎?

照片上的附註或標題企圖要表現出一個結論或現象,尤其是新聞照片,拿個奇摩新聞的照片例子如:你認為這是什麼情件或發生什麼事? 我可能會答,看見雨傘,可能報導最近下雨連連的天氣報導。

    
20110814001015M.jpg  

但這個標題卻是…..(請反白)超時工作 近6成上班族腦過勞

照片會不會騙人?照片真的能夠表現出真實? 我覺得無法,因為攝影者並不等同事件本身,僅能表現一小部份的真實。而攝影者的主觀操弄以及觀者的主觀感受,又讓照片本身背離真實更遠。在約翰柏格(John Berger)尚.摩爾(Jean Mohr)所著的另一種影像敘事》(Another Way of Telling)中,也提及這個概念。雖說作者是以類似下方的照片,單就照片所給予的細節,你可以猜測這是家族照片、介紹騎馬冠軍的照片,甚至是賽馬歷史的照片。一系列不是在同一地方或是同樣主題的照片,只因提供了順序性,人們自然就會把故事兜了起來,成為系列作品,事實上沒有意義,若有意義,也是攝影者與觀者所強加賦予。這在很多舞文弄墨的攝影作品及標題上常常可見!同樣也在觀者的感想或是藝術的評論上可見到,烏鴉象徵著不幸/他的眼神透露出悔恨/攝影者一定很寂寞,well通常攝影者倒是會把心情灌溉進去影像,但是無須強加程度。

在此,我就要同意某老師說,一張好照片不需要標題,他還是好照片。若因為標題而對這照片產生好感,也許動人的是文字而非照片本身。

  nU25yemFPIG0.jpg  
這張照片的謎底是:(請反白)

  新中国民族工作的开拓者之一,曾任国家副总理、共和国副主席,1988年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任上去世的乌兰夫同志骑马照 

攝影所賦予的意義,我覺得可能背離作者原意,或是其實是人給予的再解讀再創作,任何攝影師都極可能作出這樣的事情。明明拍時沒這樣的情緒或想法,之後卻為賦新詞強說愁,讓我拿自己的照片來談,憂鬱的貓,藉由他防禦性回頭的姿勢,加上日光燈微青的光線,表現出貓的憂鬱;或是觀者畫蛇添足的以為攝影師當時拍照時一定寂寞吧才會拍貓拍書,把自我解讀當作某指向性的意義。但事實上,這隻貓不憂鬱,我也無法得知他憂不憂鬱,他只是一隻在書店中的店貓,沒事在桌上休息著,而攝影者我只是在看書時剛好看到這隻貓,長得很像我家的貓,所以拍了下來

這很像我曾發生過的一段有趣對話,我室友說我以前的機車車牌886很好記,我就說:對呀跟我家電話前三碼一樣。另一朋友說,跟台灣國碼一樣。最後,這位室友才說,其實我想到的只是簡單的掰掰囉886。很愚蠢,但也顯示出人的習慣性圓滑,需要對一切事物給予個解釋,才說得通。

 

 300236_10150882296620235_589825234_21451706_624604917_n.jpg    

 

沒有一本書,一個理論,一張照片,一幅畫就能說盡這世界的樣子,就像是瞎子摸象一樣摸索著描繪出事件真實的輪廓,但你無法知道這是不是所謂的「真實」。現在我也不相信甜蜜的情侶照片後是不是甜蜜的人生,畢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最後兩句,好像把格局降低了阿~但總之,閱讀有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甜甜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